香港版本,人名、地名採用香港慣常用字
免運,順豐速運寄送,兩個工作天內發貨
編者: National Geographic
出版社: National Geographic
規格: 21x28cm 平裝 全彩
出版日期: 2022年9月23日
條碼: 4718009462571
人生艱困,但勇者絕不倒下認輸,而是堅定為更美好的未來奮鬥。
When life seems hard, the courageous do not lie down and accept defeat; instead, they are all the more determined to struggle for a better future.
伊利沙伯二世即位之時,英國與全世界都面臨劇烈變動,包括二戰之後確立的美蘇冷戰局面、科技競賽、歐洲在戰後的復甦、英國在世界地位的改變、諸多前殖民地獨立為嶄新的國家等,而時代的改變也帶來君主制度存廢的長年爭論,英國王室亦多次遭到檢視與批判——不過,外界的批評極少針對擔任英國國君70年的伊利沙伯二世,英國女皇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始終與責任和堅忍劃上等號,身體力行著女皇的母親伊利沙伯王太后(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曾引述的格言:「永不抱怨,永不解釋。」(never complain, never explain)
一生堅毅與奉獻
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坐在書桌前,開始承擔她做為君主的責任。幾個小時前,她還是伊利沙伯·溫莎(Elizabeth Windsor),現在,她是英國女皇,英聯邦的元首,以及英聯邦王國的最高統治者。
當時是1952年,她還在服喪。儘管心裡悲痛,年輕的女皇仍以優雅的姿態(與招牌的剛毅)擔負起新的責任。
她的私人秘書後來回憶道:「她坐得直挺挺的,全然接受自己的命運。」當秘書問她要以哪個名號統治時,女皇回答:「當然是我自己的。」
在接下來的七十年,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讓國人與世人都留下了鮮明的印象。她的王位之路走得曲折,統治期間經常受到危機與社會動亂的干擾。
但她的統治注定要歷經勝利與悲傷,衝突與幾乎想像不到的改變。一路走來,她成為英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君主,連結了過去與現在,成為世界舞台上不可抹滅的人物。
情緒也能幫助我們活得更充實――「敬畏」幫助我們探索、學習,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定位;「喜悅」推動我們向外發展,尋找讓自己感覺快樂的人與活動。情緒也幫助我們與他人相處和交流――他人的溫暖微笑代表著歡迎;帶著怒意的皺眉則表示「要當心」。
曲折的皇室命運
誕生於1926年4月21日,伊利沙伯成為了國王的孫女,公爵的女兒,也是溫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的新成員。儘管出身皇室,伊利沙伯・亞歷山德拉・瑪麗公主看起來並沒有注定要登上英國王位。她是君主政體中的第三順位繼承人,一般認為她的伯父愛德華會成為國王,然後結婚,並生下自己的皇室繼承人。但歷史對伊利沙伯另有安排。在她九歲時,伯父順利登基成為愛德華八世。但不到一年,他卻宣布退位,放棄王位,並迎娶兩度離婚的美國社交名流華麗絲・辛普森(Wallis Simpson)。伊利沙伯的父親成為國王,她頓時成為第二順位,即將掌管英國世襲的君主政體。
孤單的公主
成長過程中,伊利沙伯原本和妹妹瑪嘉烈公主(Princess Margaret)一起平靜地生活,但是當她成為王位繼承人,未來會統治英國這件事,無疑地影響了伊利沙伯年輕時的生活。她在白金漢宮接受私人教育,在一名深受愛戴的家庭女教師監督下,由頂尖學者教導她未來的責任,坎特伯里大主教則教導她宗教。她也向父親學習:佐治六世儘管害羞而且口吃,依然定期對人民發表演說,而且在二次大戰期間面臨敵軍發起閃電戰,依然堅持留在倫敦。
伊利沙伯是孤獨但盡責的年輕女孩──一名傳記作家提到,她還是嬰兒時在受洗過程中放聲大哭,是「她屈服於耍脾氣這類事情的最後一次紀錄」。但戰爭打開了她的視野。
1940年,當時14歲的她第一次公開發表演說,對象是戰爭期間與父母分離的孩童。「我們這些在家的孩子充滿樂觀與勇氣,」她說。「我們正試著要……分擔戰爭的危險與悲傷。」
愛與戰爭
青少年時期的公主也以另一種方式參與了戰爭。1945年,伊利沙伯創造了歷史,她在英國軍隊中擔任卡車司機和技工,成為皇室中第一位全職服役的女性。當戰爭在該年稍後結束,她穿著軍服,溜進慶祝的群眾之中,與狂歡者打成一片,沉浸在和平的歡樂與解脫中。
這時,一段長達七十年的戀情種子已經悄然種下。二戰期間,伊利沙伯和瑪嘉烈多半待在溫莎城堡。伊利沙伯的八等親表哥(thrid cousin)──希臘與丹麥王子菲臘(Prince Philip of Greece and Denmark),從皇家海軍休假時經常待在那裡。戰後,他們的關係開花結果。
這位瀟灑、直率的王子與預計成為女皇的伊利沙伯似乎並不門當戶對──他還是嬰兒時就因為希臘的政治紛爭而流亡英國,並在1947年以菲臘·蒙巴頓之名歸化為英國公民。他相對貧窮,而且看起來漂泊不定,童年充滿了不穩定與創傷。但伊利沙伯卻對他深深著迷,據說在十三歲就墜入愛河。
一名觀察家說:「伊利沙伯有一層保護殼,是菲臘帶她走出那個殼。」1947年11月20日,他們在西敏寺教堂(Westminster Abbey)結婚。
年輕的女皇
查理斯王子在1948年出生,接著在1950年,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也誕生。身為年輕的妻子與母親,伊利沙伯卻開始代為履行年邁父親的職務。1952年,她代替國王佐治六世展開世界之旅。當她與菲臘在肯雅短暫渡假時,消息傳來她的父親過世。這位25歲的年輕人現在成了女皇。
伊利沙伯二世,英國第61位君主,將統治廣大的帝國,並成為英國國教會(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領袖。在她即位時,英國有超過70個海外領地。她是英聯邦王國(包括加拿大與澳洲)的領袖與元首,也是一些主權國家大多因英國殖民統治歷史而組成英聯邦的第二任元首。但是她的角色主要是象徵性的:雖然名義上,她是國家與教會的領袖,但是在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下,她沒有立法或執法的權力,擔任的角色比較像是有名無實的領袖,而不是政治家。
伊利沙伯認為自己擔任君主的責任是神聖的職責。當她的父親還是國王,她在21歲時透過廣播發表演說:「我在你們所有人面前宣布,我的一生,無論長短,都將致力於服務人民與我們所屬的偉大皇室。」她終其一生都在實踐這個承諾。
閃耀的加冕典禮
一邊哀悼父親的過世,一邊適應女皇的生活,伊利沙伯同時也在準備她漫長一生中多次以皇室身分出席的場合裡最令人難忘的一次:她的加冕典禮,恪遵歷史悠久的傳統,於1953年6月在西敏寺舉行。
典禮當天,端莊的年輕女皇穿著精緻的白緞禮服,從白金漢宮搭乘馬車前往西敏寺。在西敏寺內,她接受祝福並塗上聖油,披上皇袍,接下飾有寶球的權杖。
最後,她戴上將近兩公斤重且鑲滿珠寶的皇冠,接受皇室與貴族的致敬。菲臘王子第一個跪在她面前,誓言要成為她「出生入死的臣僕」。
仰慕的民眾在倫敦夾道慶祝。他們不是唯一欣賞到這場華麗盛典的人──在女皇的堅持下,電視台攝影機首次獲准進入教堂,為加冕典禮進行了實況轉播。估計有四分之三的英國人口,超過兩千萬人觀賞這場典禮,其他國家也有幾百萬人觀看。她的加冕典禮是世界上第一個值得一看的電視轉播事件,並開啟了一個嶄新而現代的君主政治。
改變中的帝國
隨著許多國家在戰後宣布獨立,女皇繼承的大英帝國也正快速改變。伊利沙伯繼續擔任成員漸增之英聯邦王國的立憲君主。她也是英聯邦的元首,統轄著這個多數由英國前殖民地所組成的鬆散組織。
加冕典禮之後,伊利沙伯和菲臘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英聯邦之旅。這趟旅程中,夫婦兩人行經了6萬4300公里,造訪了13個國家。這是第一次有在位的君主訪問澳洲和新西蘭。
英聯邦將成為伊利沙伯持續最久的課題。她欣然接受這個鬆散組織的多樣性,跟各國領袖都培養了緊密的關係。她表示:「英聯邦與過去的帝國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奠基於最高品質的人類精神:友誼、忠誠,以及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望。對於這個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是平等夥伴的全新概念,我此生的每一天都將全心奉獻於此。」
皇室責任
忙碌的旅行安排只是女皇皇室責任的一部分。儘管表面上,英國君主必須對國家事務保持中立,但他們仍保有任命首相和舉行大選的權利。雖然這些權責通常只是儀式性的,但依然是政治禮儀中相當關鍵的部分。君主也可以建議首相,或接受首相的建議。
在當上女皇的前幾年,伊利沙伯每週跟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見面,接受他的指導,同享他著名的樂觀天性。她的私人秘書回憶,當他們在聽邱吉爾講話時,聽到了「盈盈笑語」,女皇也寫道,她對於邱吉爾在自己成為君主前幾年的指導「深表感激」。
古板的女學生
雖然她外表中立,女皇仍然有詆毀者──她也很快就知道,在面臨國家紛爭時,君主政治可能會受到嚴厲批評。第一波的抨擊發生在蘇伊士危機(Suez Crisis)之後,也就是1956 年英國對埃及災難性的短暫入侵。這個短暫的慘敗導致英國在全球的地位下降,並引發了政治和經濟危機。
在同意入侵的首相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辭職之後,伊利沙伯在選擇艾登的繼承者時,因依賴與世隔絕的皇室內部人士建議而飽受抨擊。1957年,《國家和英國評論》(National and English Review)深具影響力的編輯特林厄姆勛爵(Lord Altrincham)對伊利沙伯和她的「粗花呢」顧問發表了嚴厲批判。之後,他對女皇發動人身攻擊,從她的聲音到她「古板女學生」舉止,無一不抱怨。
這些批評與隨之而來的辯論,促使女皇做出持續的改變。雖然女皇保留了君主任命首相的特權,但之後都聽從各政黨對首相的選擇。為了表達公平,女皇最終廢除了在宮廷裡介紹初入社交界上流年輕女子的習俗, 這項長久以來的傳統被一些人視為特權被不公平地延伸到精英少數的證據。
動盪的國家
英國社會一直在變動,君主制度也是。伊利沙伯在位期間,似乎面臨無窮盡的危機: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經濟低迷,到英國脫歐的國際災難,乃至於21世紀的新冠肺炎(COVID-19 )大流行。但有些事件讓女皇有更深切的感受。
其中一個這類事件就是1966年的艾伯凡(Aberfan)礦災,在這場崩塌當中有144人遇害,其中多數是學童。在事件發生後超過一週仍拒絕訪問威爾斯社區,伊利沙伯面臨嚴厲批評,一些人認為她棄國民於巨變而不顧。據報導,女皇認為自己對災難的拙劣反應是她在位期間最大的遺憾。
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也就是北愛爾蘭的聯合派(unionist)和民族派(nationalist)長達三十年的衝突,則是另一項嚴峻的考驗。暴力事件造成3600人死亡,超過三萬人受傷。北愛爾蘭問題也對伊利沙伯本身造成影響:1979年,她的二舅路易斯・蒙巴頓伯爵(Lord Louis Mountbatten)遭到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暗殺。直到2011年,伊利沙伯才到愛爾蘭共和國進行正式的國是訪問,並對北愛問題的受害者表示慰問。若說到皇室成員為英國在衝突期間的報復行動道歉,伊利沙伯的說法應該是最接近的了,儘管如此,北愛爾蘭的情勢依然持續緊張,尤其在英國脫歐的陣痛期,因為這會威脅到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之間的貿易。
隆重場面
身為四個孩子的母親(安德魯王子生於1960年,愛德華王子生於1964年),女皇仍仔細地履行她象徵性的職責。每年,她都會主持國會開幕大典,對齊聚一堂的上議院和下議院議員發表演說。
國是充滿了程序與禮儀的陷阱,但是對女皇來說,有個煩惱相當實際:她的帝國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重近兩公斤。在2018年一部紀錄片當中,她曾告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你沒辦法低頭看講稿,你必須把講稿拿起來,因為如果你這樣做,脖子會受傷,皇冠也會掉下來。所以皇冠還是有些缺點,不然的話,它是相當重要的東西。」隨著女皇的年事漸高,她開始戴重量較輕的皇冠到國會。
另一項傳統是皇室的聖誕文告(Christmas message),一開始是透過收音機的廣播,後來則是透過電視傳送給全世界的觀眾。聖誕文告是由她的祖父首創,在每年的文告裡,伊利沙伯會對英聯邦的民眾表達感謝與鼓勵,並對當時最迫切的議題發表評論。
此外,還有禧年(jubilee),也就是在她不斷延長的統治期間,那些重大的週年慶祝活動。女皇經常在禧年期間周遊英聯邦,把禧年慶祝活動視為接見臣民的機會,關注其國家與國協的統一與進步。
1969年,她主持了一項非常個人的儀式:長子查理斯受封為威爾斯王子。當兒子於喀納芬城堡(Caernarfon Castle)跪在自己面前時,她把鑲滿珠寶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並向威爾斯人民介紹他們的王子。
家務事
多年來,女皇經歷數次暗殺而倖免於難。但相較於影響她個人生活,也動搖大眾對君主制度信心的家庭衝突,這些暗殺嘗試所造成的痛苦可以說還比較小。
1976年,八卦小報刊登了她妹妹瑪嘉烈公主和情人尋歡作樂的照片,造成軒然大波。雖然瑪嘉烈後來離婚,讓家族感到震驚,伊利沙伯仍然給予祝福。不過這只是後續一連串糾紛的前奏。查理斯王子與威爾斯王妃黛安娜(Diana, Princess of Wales)結婚又離婚,一連串風風雨雨讓伊利沙伯把1992年稱為可怕的一年(annus horribilis)。這一年的事件還包括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發生災難性大火、 安妮公主離婚,以及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與其妻莎拉(Sarah)離異。
當黛安娜在1997年遭到狗仔隊追逐而死於悲劇性的車禍,她的前婆婆因看似無動於衷而遭到譴責。但私底下,女皇表達了悲痛,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及黛安娜的死令她「悲傷欲絕」。事後,她也保護和照顧了她的孫子:威廉王子(Prince Willaim)和哈里王子(Prince Harry)。
堅忍剛毅
伊利沙伯面臨的麻煩不僅止於此。她的兒子安德魯王子和惡名昭彰的美國金融家傑佛瑞・艾普斯坦(Jeffrey Epstein)有牽連,並且遭到指控性侵一名艾普斯坦涉嫌販賣的未成年人。此時輿論壓力愈來愈大,在一場電視訪問中,安德魯王子對艾普斯坦的行為輕描淡寫,並且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此舉遭到廣泛的批評,2019年11月,他決定退出公眾生活,並且在2022年1月把王室贊助人身分(royal patronages)和軍銜歸還女皇。
2020年1月,哈里王子與其妻梅根(Meghan)宣布,他們將退出皇室工作,並尋求財務獨立。他們還聲稱,身為混血兒的梅根遭到皇室核心成員的種族主義對待。據報導,雖然這對夫婦移居美國對女皇來說是項打擊,但她仍與身在遠方的薩塞克斯公爵與公爵夫人保持關係,並且對於他們把第二個孩子取名為「莉莉貝特」感到「十分欣喜」。
另一項打擊發生在2021年,菲臘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室配偶辭世,享年99歲。為了符合英國政府的防疫規定,葬禮的規模很小,而女皇在丈夫葬禮中一人獨坐的照片,清楚說明了女皇的失落。
但經歷這一切,她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張沉著的面孔。
雖然很重視隱私,但眾所皆知,女皇也很熱情和機智。她寵愛自己養的柯基犬,也很享受到蘇格蘭巴摩盧避暑,她在那裡會進行長途散步與野餐,駕駛她的Range Rover,騎乘她的皇家小馬。她也是非常投入的騎士,經常出現在馬術表演與比賽場合,即使90多歲了,還是有人看到她騎在馬鞍上。
但是對這位年僅25歲就立志要服務國家的女性來說,心思從沒離開過她的國家。直到高齡九十六,她依然活躍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從未放棄她身為女皇的職責。
在2012年的一次訪問中,她的孫子哈里王子表示:「在她這個年紀,有些事情不應該再做了,但她依然如故。」
那麼,這位堅韌的女皇是如何看待自己打破疆界的生活?據說她曾經開玩笑地回答:「我必須讓人們看見,這樣大家才會相信我。」
伊利沙伯可以在自己複雜的命運中找到幽默感。而對那些敬愛她的人來說(數百萬的臣民、她深愛的家人,以及全球的粉絲),她遠不只是一位名義上的領袖。
他的孫子威廉王子在2019年的訪問中說:「在當時,男人當政,對她來說是很難……做出改變的。但她成功做到了,以她獨特、鮮明的方式。」
最終,她保有了那位多年前接受皇室命運的年輕女子所抱持的冷靜決心——那是一種充滿責任和服務的生活,除了伊麗莎白,沒有人能做到。